作者﹕艾正松(陸軍指揮學院碩士研究生)張曉楠(空軍航空大學航空基礎學院副教授)
與傳統作戰相比﹐無人機作戰具有人員零傷亡﹑機動優勢明顯﹑隱蔽性能突出﹑作戰效能高等優勢。其作戰運用深刻影響著諸軍兵種的作戰行動﹐正從偵察監視﹑電子對抗﹑網絡通信等傳統任務向精確打擊﹑引導支援和戰場保障等領域擴展﹐逐步實現從輔助作戰向新型作戰方式的轉變。
遠程遙控﹑保障作戰的偵察模式。其基本方式是利用無人機的空中優勢和速度優勢﹐通過裝備不同任務載荷的多種型號無人機﹐依托操作人員遙控前往飛行區域執行偵察監視﹑電子干擾﹑通信中繼等任務﹐以保障作戰行動的順利實施。俄軍在敘利亞戰場利用“海雕-10”電子戰無人機成功對恐怖分子的6架察打無人機實施電子壓制並致使其墜落﹔美軍在“海神之矛”行動中﹐動用2架搭載bacn(戰場機載通信節點)的“全球鷹”無人機提供通信保障﹐以保證擊斃本‧拉登的計劃順利實現﹔印軍利用“蒼鷺”無人機不斷加大邊境管控和海洋監視力度﹐高頻次﹑多點位對邊境敏感地區實施情報偵察。該模式下的無人機作戰運用安全性好﹐參戰部隊可根據任務需要編配各型無人機﹐構建距離覆蓋﹑高低搭配﹑功能多樣的體系配置﹐由後方人員進行遠程遙控﹐為作戰取勝提供有力保障。值得關注的是﹐該模式對無人機與控制站的通信鏈路要求高﹐一旦鏈路受阻﹐其作戰保障能力也相繼喪失。
察打一體﹑協同作戰的主戰模式。這是當前無人機作戰發展的主戰模式和重要模式﹐其基本方式是融有人平臺與無人平臺混合編組﹐無人機率先擔負戰場偵察﹑目標鎖定﹑攻擊引導等任務﹐有人機隨後負責火力打擊﹑消除目標﹐二者相互協同﹐實現優勢互補。美軍在阿富汗戰爭中首次使用“捕食者”無人機﹐擊斃塔利班基地組織二號頭目阿提夫﹐開創了無人機執行攻擊任務的先河。另外﹐法﹑英﹑美聯軍在敘利亞戰爭中﹐將“斬首行動”貫穿于空襲的全過程﹐美軍實施的397次空中打擊中有145次由“捕食者”無人機完成﹐遠超過了前幾次戰爭中使用的次數。該模式下的無人機作戰運用交互性強﹐不僅積極探索出“察打一體”的新戰法﹐也使得無人平臺與有人平臺緊密耦合﹐發展“斬首”攻擊﹑“點穴”清除等重要作戰樣式的同時﹐形成了獨特的作戰體系。
自主靈活﹑集群作戰的全新模式。其基本方式是利用若干大型有人或無人機平臺搭載大量小型無人機﹐作戰時發射或部署為戰鬥集群﹐實現數據共享﹑飛行控制﹑態勢感知和智能決策﹐使之自主靈活應對戰場突發情況﹐遂行集群式偵察﹑對抗和攻擊任務。實際上﹐這種集群作戰思想古已有之﹐成吉思汗曾提出過“集群進攻”﹐強調利用大規模騎兵實施突擊進攻﹐二戰期間也曾出現大規模集群裝甲車輛的“閃電戰”。而無人機集群作戰﹐更強調“集群智能”﹐雖然個體簡單﹑控制分散﹐但其能夠在實時變化的戰場中通過自主協同配合組成強大的戰鬥集群﹐共同實施目標打擊。美國伯克利大學教授stuart russell曾演示過“ai殺人蜂”無人機通過人臉面部識別鎖定目標﹐對准額頭一擊致命。該模式下的無人機作戰運用智能性高﹐在現代戰場環境日趨複雜﹐敵方目標規避機動能力不斷增強﹑防禦生存能力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有助於增強整體戰鬥力﹐最大限度消耗敵方防禦體系﹐獲得最大作戰效益。